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机电部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17 06:33:5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7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机电部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

机电部


机电部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
1992年3月14日,机电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条 机械产品实行质量分等及等级评定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它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有利于执行“按质论价、分等定价”的政策,有利于产品质量的考核。为了搞好产品质量分等和等级评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机械产品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分为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除本办法第二十一条另有规定的情况外, 对尚无经部批准的《产品质量分等标准》和相应的质量指标检测方法、 抽样办法及等级判定办法的产品,不得进行等级评定(合格品除外,以下同), 未经等级评定并取得证书的产品,不得使用等级标记。
第三条 产品质量等级评定, 是对企业所申请等级产品的质量水平、稳定生产能力的综合审查评定工作。评定为一等品和优等品的产品, 企业可按规定实行“按质论价、分等定价”。

第二章 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条件
第四条 优等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品按优等品标准组织生产, 质量经检测达到分等标准规定的优等品的要求;
(二)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可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媲美, 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三)企业具备稳定生产优等品的工厂条件, 日常生产的成品优等品率达到行业规定的要求。
第五条 一等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按一等品标准组织生产, 质量经检测达到分等标准规定的一等品的要求;
(二)用户评价产品安全可靠,好用、耐用,外型美观大方;
(三)企业具备稳定生产一等品的工厂条件, 日常生产的成品一等品率达到行业规定的要求。
第六条 合格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按合格品标准组织生产, 出厂产品质量达到产品标准规定的合格品的要求;
(二)用户评价产品符合使用要求,安全、可靠、外观良好;
(三)企业具备稳定生产合格品的工厂条件。
第七条 成品等级品率的规定:
(一)标准中对等级品率有明确规定的产品,按标准执行。
(二)标准中无明确规定的,逐台检验出厂的产品等级品率应达到 70%及以上,按批检验出厂的产品等级品率应达到90%及以上。
第八条 申请企业必须贯彻GB/T103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工厂条件按《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验收达到规定要求。
第九条 标准中有可靠性指标和相应的考核规范的产品, 在申请定等前必须已通过考核并达到相应等级。 已定等产品如在有效期内标准中新补充可靠性考核要求的,应在限期内进行考核。
第十条 同一系列中规格较多的产品(如轴承、小型电机等), 其中设计结构和工艺相近的某一尺寸段,应作为一个申报单元申请和评定, 检测单位在抽样检测时,只抽取代表规格进行检测和判定。
第十—条 产品等级评定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 重新申请评定。

第三章 产品质量等级的申报和评定程序
第十二条 优等品的申报和评定由部组织进行; 一等品的申报和评定由各省市主管厅局按本办法要求组织进行,部保留审核和否决权。
第十三条 优等品评定程序:
(一)企业自查符合要求后, 填写等级评定申报表向省市主管厅局申报;
(二)省市主管厅局将企业的申报表初审汇总后,报部质量安全司;
(三)部质量安全司组织审查并下达当年计划;
(四)各检测中心安排产品检测和工厂条件检查,并将结果通知企业;
(五)通过检测和检查达到要求的产品由企业填写《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请书》报省市主管厅局;
(六)主管厅局初审后集中报部质量安全司;
(七)部组织审查批准后,向企业颁发优等品证书,并发文公布名单;
第十四条 一等品评定程序:
(一)企业自查符合要求后,填写等级评定申报表, 向省市主管厅局申报;
(二)各省市主管厅局审查后,下达当年计划并报部质量安全司备案;
(三)产品检测由经部认可的省市检测站或有关产品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四)工厂条件由省市主管厅局组织检查;
(五)检查合格后,企业填写“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请书”, 报主管厅局;
(六)主管厅局审查合格后,向企业颁发一等品证书;
(七)年底主管厅局向部报《一等品名单》,由部发文公布。
第十五条 合格品的评定由企业自行检查评定。

第四章 产品质量等级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第十六条 经质量等级评定的产品,企业要加强日常质量检查, 保证出厂产品达到所定等级要求,并在出厂时标上等级标记。
第十七条 各省市主管厅局负责企业定等产品的日常监督, 包括对定等产品日常生产的等级品率的考核。
第十八条 定等产品有效期内的监督检查,优等品由部编制计划, 各检测中心实施;一等品原则上由省市厅局编制计划并组织实施, 部保留监督权。
第十九条 在检查中降等的产品,由主管厅局负责限期整顿。 整顿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则取消原等级资格。
第二十条 对不符合评定等级并已出厂的产品, 用户有权要求制造厂或经销单位按《机械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新产品和暂未制订出分等标准的产品, 企业若需申报一等品或优等品评定, 可将申报产品的企业标准报标准归口管理单位进行水平评价,并经部有关专业司批准后,按本办法申请评定。
第二十二条 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尽可能与行业产品质量考评工作、许可证和认证等工作结合进行。 产品质量及工厂条件的检测数据和结论一年内有效。
第二十三条 检测单位对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和监督检查的收费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评审单位酌收评审费。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原机电质〔1988〕1485 号文发布的《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机械电子工业部质量安全司。

附件 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机械电子工业部制定的《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为进一步明确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明确各有关单位、部门的职责,特制定本细则。
—、企业的职责
(1)企业要对定等产品按行业制定的有关质量分等标准中相应的等级标准或内控标准组织生产,进行实物检查(连续两年达到申报等级品要求)和工厂条件的自查(按《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 达到要求。出厂产品要进行分等判定。
(2)在自查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填写《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报表》(样表见附表一)一式两份,于每年11月底向所在省、 市主管厅局申报计划,其中申报优等品的《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报表》抄报检测中心。
(3)优等品定等检测和检查由有关行业检测中心进行,一等品的定等产品检测由省市主管厅局下达到经认可的省市质检站或委托有关检测中心进行。企业要协助检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4)检查合格后,企业要尽快填写《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请书》报省市主管厅局(申报优等品的需一式二份、申报一等品的需一式一份)。
(5)定等产品的日常管理:已定等产品在出厂检验时,要进行分等判定和存放,并有等级标记。
二、省市主管厅局职责
(1)对企业的优等品申报情况初审汇总后,填写《优等品评定计划申报汇总表》连同企业填写的申报表于每年12月10日~20日报部质量安全司。
(2)优等品的检查和检测结束后,审查企业上报的优等品申请书,并于每年11月15日~20日统一报部质量安全司。
(3)根据企业的一等品申报情况编制下达一等品评定计划,同时将一等品评定计划抄报部质量安全司。
(4)一等品的产品检测要下达到经认可的有关质检站进行,本省市不具备检测条件的产品,要负责委托行业有关检测中心检测。
(5)组织一等品评定的工厂条件验收(包括对企业申报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日常生产的等级品率和出厂分等判定情况的检查), 验收结束后向企业出具《工厂必备条件检查验收结论》和《定等产品日常生产成品等级品率情况表》。收集汇总申报一等品评定产品的用户意见。
(6)一等品的评定根据检查结果及企业上报的《机械产品等级评定申请书》组织审查、批准及下发“一等品证书”。并于当年12月15日以前将所批准的一等品名单汇总报部质量安全司。
(7)组织对本省、市定等产品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三、检测单位职责
(1)有关检测单位在接到部下达的当年优等品评定计划及省市的一等品评定检测委托书后,尽快安排检测计划并进行突击抽样检测。
(2)检测单位到达企业后要尽可能通知有关主管厅局。
(3)检测结束后,及时向企业出具检测报告,优等品检测结果报部和主管省市厅局;一等品检测结果只报主管省、市厅局。
(4)检测中心对申报优等品企业进行工厂条件验收,应包括对企业申报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 日常生产的等级品率和出厂产品分等判定情况的检查。 在验收结束后及时向企业出具《工厂必备条件检查验收结论》(附表四)和“定等产品日常生产应品等级品率情况表”(附表五)。
(5)检测中心对申报优等品的产品检测检查全部结束后,于11月15日前将《优等品检测名单及结果》(附表六)报部质量安全司, 并抄报有关省市主管厅局。与此同时, 将达到优等品条件的产品填写优等品证书报部质量安全司。
四、部质量安全司(机械产品质量监督考评办公室)职责
(1)根据各省市主管厅局上报的优等品申报情况,组织编制并下达当年的优等品评定计划。
(2)组织收集汇总申报优等品定等产品的用户意见。
(3)指导、协调、监督各省、市主管厅局和检测中心工作。
(4)审查、批准优等品产品,并颁发证书。
(5)发布批准的优等品、一等品名单。
(6)组织定等产品的日常监督。
五、可靠性
对申报定等的产品,若已按规定通过可靠性试验, 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定等检测时可免做此项试验。
六、 工厂条件检查按《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验收。一等品需达到400分以上,优等品需达到450分以上。 获国家和部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及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在有效期内工厂条件免检。 但仍要对企业申报产品执行的标准、日常生产的等级品率进行检查并填写附表五。
七、等级评定的证书格式
优等品证书和一等品证书由部机械产品监督考评办公室统一印制, 其中优等品证书由有关检测中心按要求填写、盖章后报部质量安全司, 由部统一签发;一等品证书发放程序由各省市厅局规定。 等级评定证书填写要求如下:
(1)等级品标记分红底金字和红底银字两种。红底金字表示优等品,红底银字表示一等品。
(2)“标准代号”是指该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代号;检测单位要写明检测中心的全称并加盖公章(未成立的检测中心可由归口研究所代章)。
(3)“证书号”的编写方法为
a.优等品:
(××) ZP—×××·××-×××
━┳ ┳━ ━┳━━ ━┳
┃ ┃ ┃ ┗━证书序号
┃ ┃ ┗━按JB3750—84标准规定的大类、小类号
┃ ┗━质量评定
┗━评定年份
例如:电工仪器仪表(大类号为107)中的安装式电度表(小类号为03),1991年评定第9号,证书编号为:(91)ZP一107.03一009
b.一等品:
一个证书只写一种产品(或同一系列、同一规格),编写方法为:
(XX)ZP一XX—XXX
┳━ ┳ ┳ ┳━
┃ ┃ ┃ ┃
┃ ┃ ┃ ┗━证书编号(由省厅局统一编制)
┃ ┃ ┗━━各省市厅局代码(见附件2)
┃ ┗━质量评定
┗━评定年份
例如:北京市仪器仪表公司1991年评定的某产品第38号, 证书编号为(91)ZP一02—038
(4)有效期按每年10月1日到5年后的9月30填写。如1991年评定的一等品,有效期为1991年10月1日至1996年9月30日。
八、附则
(1)等级评定证书由部机械产品质量监督考评办公室统一印制,各省市可提前向部机械产品质量监督考评办公室统一订购。
(2)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机质(1990)104号文《机械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本细则解释权属机电部质量安全司。




关于印发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国经贸运行[2001]46号


--------------------------------------------------------------------------------

关于印发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及冶金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精神,经与有关方面协商,确定2001年钢铁工业总量调控目标为钢产量1.15亿吨,钢材产量1.05亿吨。现将《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印发你们,请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二OO一年一月十五日

 

 

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

  一、钢铁生产经营指导方针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钢铁生产经营工作总的指导方针为:调控总量,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继续把结构调整作为重点,推动产品结构、工艺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社会钢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提高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2001年总量调控目标

  钢产量11500万吨,钢材产量10500万吨;钢材、钢坯力争出口1100万吨,以产顶进350万吨;严格控制钢材和钢坯钢锭的进口。

  调控目标原则上只下达到省一级,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解落实到企业。调控目标中所列部分重点企业的目标为建议目标,各地在不突破总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关停小钢铁厂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总量调控工作实施要点

  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工作思路是:关停小钢铁厂、淘汰落后、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限制长线、增产短线,控制进口、增加出口、以产顶进,分解目标、落实责任、按照市场需求调控总量,实现社会钢材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

  (一)大中型企业严格控制钢产量

  1. 继续关停、淘汰企业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彻底关停平炉炼钢,继续淘汰小转炉、小电炉和落后轧钢生产线,加快淘汰化铁炼钢。大中型企业要编制淘汰设备的清单,明确停产期限和设备报废拆除计划。各地区总量调控责任机构分阶段检查落实。

  2. 减产供大于求的长线产品,压缩普通用途的线材、中小型材(含螺纹钢筋)、中厚板、无缝钢管、焊管等钢材产量。严格限制国内销售商品钢坯,禁止向列入关停范围的小钢铁厂提供钢坯、钢锭和废钢。

  3. 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热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涂镀薄板、不锈钢和石油管线用钢板等短线产品。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国防军工、抗灾救灾等特殊需要。

  4. 鼓励出口和以产顶进,出口增量(以1999年为基数)和以产顶进总量不计入总量调控目标考核。

  (二)继续关停小钢铁厂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0号),加大关停工作力度。

  (三)坚决打击假冒伪劣钢材

  各地经贸委及冶金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等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打击假冒伪劣行动的工作部署,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钢材的行为。2001年要以普通建筑钢材(螺纹钢、普通线材)为重点,加大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四、实现总量调控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钢铁总量调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经贸委必须认真组织好钢铁总量调控工作,落实钢铁总量调控各级责任人和工作机构,重大事项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和请示,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钢铁总量调控工作。

  (二)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大中型钢铁企业要按照调控目标编制分月进度计划报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生产进度安排要以保证市场资源供给基本均衡为原则,不得集中在上半年。生产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必须调整时,要重新平衡后上报。

  国家经贸委根据各地区和重点企业钢的实际生产量、出口和以产顶进情况,公布超控制目标生产的地区和大中型企业名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日常的统计、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大中型企业必须做到产品库存、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三不增加”,没有合同不安排生产、不给货款不发货。努力实现产销率100%,销售货款回笼100%。

  (三)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总量调控目标

  1. 国家和地方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或生产能力。

  2. 对不执行总量调控目标的地区和企业,各地经贸委要对其提出批评,并区别情况撤销对其政策措施的支持。

  3. 各商业银行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停止各种贷款,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的建议,停止向生产超控制目标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4. 认真执行国办发[2000]10号文件,有关部门对已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或生产线不再发放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已经发放的要予以清理收回,也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许可、准产、准用证明等文件,已经发放的要坚决清理取消。

  5. 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海关等部门要依据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公布的《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的要求,不得办理新建高炉炼铁项目等15项钢铁行业制止重复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

  6. 支持鼓励钢铁企业转入其他产业或行业。(完)


电力节能检测中心管理办法

电力工业部


电力节能检测中心管理办法
电力工业部



一、总 则
1.为加强电力节能检测和节能技术监督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各电力集团公司、省(市、区)电力公司建立节能检测中心,制定本办法。
2.各节能检测中心必须在本办法的规范下,按规定的程序组建、评审并获得认证后方能正式开展节能检测工作。
3.各节能检测中心应确保节能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职 责 范 围
1.对本电网所辖电力企业主要能耗指标进行检测及检查;
2.对本电网所辖火电厂实施能量平衡测试,评价;
3.对基建、技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用能的评价及竣工验收测试;
4.对发、供电企业中的节能自检工作(含机组大修前、后的效率测试等)进行技术指标和监督;
5.协助主管电力公司制定主要能耗指标及节能检测计划;
6.对进入本电网的耗能产品的能耗指标进行检验和抽查;
7.协助技术监督部门对能源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测;
8.协助主管电力公司监督所属企业更新国家已公布淘汰机电产品情况;
9.协助或负责进行节能信息的搜集、本电网发电厂能耗指标统计分析等工作;
10.定期向上级节能主管部门报告节能检测工作情况及提出有关建议。
三、检测内容
1.综合节能检测主要内容:锅炉效率;汽轮机热效率、汽耗,真空严密性;管道效率;厂用电率;汽水损失率;发电机效率;水轮机效率、水耗;供电线损率,全厂负荷率等。
2.单项节能检测主要内容:给水泵组效率,循环水泵负荷率;空预器漏风率,除尘器效率;主要附机单耗;锅炉主蒸汽压力、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烟温度、氧量;灰渣含碳量;给水温度,高加投入率;凝汽器真空度、端差;燃料工业分析;污染物排放量等。
3.火电厂能量平衡测试主要内容:机组及全厂燃料平衡、热平衡、水平衡及总能量平衡的检测和评价。
4.节能产品能耗指标的抽查、验证。
5.对用能产品的能耗及与产品能耗有关的工艺、设备、系统等技术性能的检测、评价。
四、评审标准
1.评审按《认证评审考核细则》的六项内容进行。带“*”的为重点项,均需达到规定要求。其它考核要求有3个及以上分项达不到要求的,待整改后再评审。
2.每次评审合格的节能检测中心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五年,其间接受签证部门的考核、抽查。逾期须经复审。
五、评审组织程序
1.评审组织
由国家电力公司节能主管部门及计量管理部门组成评审组,负责节能检测中心的机构审定和计量认证工作。
2.评审程序
申请评审的节能检测中心填报评审申请表及《质量管理手册》,提出自审报告;
网、省(市、区)电力公司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评审;
网、省(市、区)电力公司初审合格后,在《评审表》上签署初审意见,连同整改意见、申请表等材料一式二分报国家电力公司申请评审;
评审合格的由国家电力公司批文并颁发铜牌。
六、编制依据
《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1986年1月12日颁发
《节约能源检测管理暂行规定》——国家计划委员会1990年6月1日颁发
《节能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考核要求》——国家计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资源函〔1991〕17号
《节能检测技术通则》——国家标准GB1536—94
《电力节能工业技术监督规定》——电力部1997年7月3日颁发
七、附 件
1.认证评审考核细则
2.《质量管理手册》编写说明
3.检测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推荐
4.电力节能检测中心申请表
5.电力节能检测中心评审表

附件一:认证评审考核细则
一、组织机构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1 |机构设置 | (1)有主管电力公司对成立“中心”的批文和负责人的 |
| | |任命文件。 |
| | | (2)组织机构要健全 |
| | | ①要有能满足开展节能监测工作需要的专业检测管理 |
| | |部门。专业检测部门的设置要与所承担的检测业务范围相 |
| | |适应,一般应设有热能、电能、理化分析等检测专业。 |
| | | ②各专业检测管理部门应有负责人。 |
| | | ③配备的专业检测人员(数量、素质)应能满足检测工作 |
| | |的需要。 |
| | | ④有组织机构框图。 |
|--|--------|----------------------------|
|2*|质量保证体系 | 有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应能对影响检测质量 |
| | |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
| | | (1)检测机构应有质量负责人,专业检测室(组)应设质|
| | |量员。 |
| | | (2)建立并实行能确保检测工作质量的规章制度和检 |
| | |测工作质量申诉制度。 |
| | | 以上(1)、(2)项内容应体现在质量保证体系图中。 |
------------------------------------------
二、仪器设备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 | | |
| | | |
|1 |应有仪器设备 | (1)仪器设备一览表的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
| |一览表 | 名称: |
| | | 型号规格:一个主机、多个传感器或主机与传感器 |
| | |分立并有互换性的,主机、传感器应分别列出,必要时要 |
| | |在备注栏中说明。 |
| | | 数量:要与型号、规格相对应。 |
| | | 技术指标:包括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若为多档, |
| | |应分档列出。若传感器、二次仪表分别有其测量精度, |
| | |也应分别列出。 |

| | | 制造厂家: |
| | | 购置日期: |
| | | 检定周期: |
| | | 检定单位: |
| | | 检定时间: |
| | | 送检负责人: |
| | | 编号: |
| | | 单价(元): |
| | | (2)仪器设备一览表中仪器设备的排列,应按测量 |
| | |参数的性质分类填写,能测多种参数的仪器设备,按其 |
| | |主要测量参数类别排序,属测量同类参数的不同类的仪 |
| | |器设备,要相对集中排列;属测量同类参数的同类的仪 |
| | |器设备,按其测量范围,由小至大,顺序排列。 |
| | | (3)节能检测机构内与检测业务直接、间接有关的 |
| | |仪器设备,均应列入仪器设备一览表。 |
| | | |
| | |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 | | |
| | | |
|2*|仪器设备的 | 所配置的仪器设备必须与所承担的节能监测、企业 |
| |配备 |能量平衡、电力、热能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性能测试和鉴 |
| | |定的检测内容相适应,满足所在电网内最大火电及水电 |
| | |机组的有关检测标准的要求。 |
| | | (1)所配置的仪器设备,可检测的参数种类、量程 |
| | |范围,应能将主要及特殊需要检测的诸参数覆盖。 |
| | | (2)所配置的仪器的测量准确度或仪器型号规格, |
| | |能满足检测要求。 |
| | | (3)对于非重要检测参数用测量仪表,可以使用现 |
| | |场在用(在线)测量仪表,但必须符合相应检测标准的要 |
| | |求,并在有效检定周期之内。 |
| | | (4)使用其他单位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的应有协 |

| | |议书 |
| | | |
| | | |
|--|--------|----------------------------|
| | | |
| | | |
|3*|仪器设备的 | 仪器设备的检定应符合规定要求。 |
| |检定 | 用于检测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具有检定证书或 |
| | |相应的证明文件。对尚无国家、行业检定规程的仪器设 |
| | |备,可以由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计量单位出具测试(或 |
| | |校验)结果证书;有自检能力的单位,也可按《关于在计 |
| | |量认证中对计量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 |
| | |规定》进行自查。 |
| | | 按JJG1021-90附录进行自检,并有自检合格 |
| | |证书。 |
| | | |
| | |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4 |所有计量检测 | (1)仪器设备应在明显位置设有表明技术状态的 |
| |仪器设备都必 |标志。 |
| |须有明显的统 | 包括:检定结论、检定日期、下次检定日期、检定单 |
| |一格式的标志 |位。其中,具有正式检定合格证书的,经校验,用绿色标 |
| | |志,表明合格;经检定、校验、整体计量性能不合格,但所 |
| | |使用的量程段或参数是合格的以及暂时无检定规程,且 |
| | |无法编写校验方法的仪器设备,通过三台以上仪器比 |
| | |对,确认其比对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以内,用黄色标志, |
| | |表明可用;无检定合格证书或经校验自检不可用的仪器 |
| | |设备,用红色标志,表明停用。 |
| | | (2)由两件或两件以上仪表组成的成套检测设备及 |
| | |一台主机多个探头且有互换性的成套设备,应分别各自 |
| | |贴有标志。对于不便贴标志的各类探头、传感器,应分 |
| | |别挂有表明其技术状态(合格、可用、停用)的金属或塑 |
| | |料标志牌,牌上应有相应的编号 |

|--|--------|----------------------------|
|5 | | 所有仪器设备应有随机配套的说明书。引进设备 |
| |仪器设备说明 |除有原文说明书外,有关性能指标、校准及使用方法部 |
| |书应妥善保存, |分,应有中文说明书。无原配套说明书的仪器设备,应 |
| |随时可取 |有自编的操作方法 |
|--|--------|----------------------------|
|6 | | 所有检测用仪器设备,应有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购 |
| |应有计量检测 |进日期、验收、使用、故障及维修记录,检定(送检)校验 |
| |仪器设备档案 |记录等 |
|--|--------|----------------------------|
| |自检仪器的量 | 自检仪器必须有量值传递图。本身有检定业务的 |
|7*| | |
| |值传递 |其量值传递能溯源到上一级 |
|--|--------|----------------------------|
| |计量标准器具 | 计量检定用最高计量标准器具须经计量部门考核 |
|8*| | |
| |的考核 |合格 |
------------------------------------------
三、检测工作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1*|有关检测的规 | 应备齐与申请检测业务范围有关的国家、行政部门 |
| |范、规程、标准 |有关能源管理和节能监测的条例、规定及各项检测技术 |
| |等技术文件齐 |标准(包括相关标准) |
| |全 | |
|--|--------|----------------------------|
|2*|检测方法应有 | 应有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实施细则,包括如下内容: |
| |检测实施细则 | (1)所依据的检测标准 |
| | | (2)适用范围 |
| | | (3)检测参数(检测内容)及技术指标 |
| | | (4)检测方法的说明,如测试时间、测点布置、化验 |
| | |取样、数据采集、仪表安装等要求 |
| | | (5)对测试用仪器设备的要求 |
| | | (6)对检测对象运行工况及检测环境条件的要求 |
| | | (7)对检测结果的测算方法及数据处理的说明 |
| | | (8)技术安全措施等其它要求与说明 |
|--|--------|----------------------------|

|3*|故障及外界干 | 在检测过程中,对影响检测结果的意外故障或外界 |
| |扰的处置 |干扰,有明确的处置办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不 |
| | |受意外故障、干扰的影响 |
|--|--------|----------------------------|
|4 |原始记录 | (1)原始记录表格可采用专用或通用记录表。其 |
| | |内容包括:检测参数、被测项目名称、型号、检测地点(或 |
| | |受检单位)、检测日期、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其编 |
| | |号,检测前、后被测对象运行状态,检测负责人、记录人、 |
| | |记录审校人(签名)。 |
| | | (2)原始记录必须字迹清晰,不得用铅笔填写。修 |
| | |改记录,应有修改人签字(盖章)。 |
| | | (3)原始检测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有效数字位数、 |
| | |异常的判断与剔除方法、误差的表达方式,应符合相应 |
| | |检测标准的规定。当检测标准未做具体规定时,应符合 |
| | |测量误差理论的一般规定。对尚无检测标准或检测标 |
| | |准中未对检测结果的误差作出具体规定时,可不注明其 |
| | |测量误差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5 |检测报告 | (1)数据处理同原始记录。 |
| | | (2)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
| | | (3)检测报告应有统一格式,内容应符合有关检测 |
| | |技术标准的规定。 |
| | | (4)检测报告应有一定的编制审批程序,并有相应 |
| | |人员的签字。 |
| | | (5)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报告原稿和一份正式打 |
| | |印文件样本)应归档保存五年以上 |
|--|--------|----------------------------|
|6 |信息管理 | 建立节能技术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
------------------------------------------
四、人员资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1 |中心人员 | 了解国家有关节能及节能检测方面的政策、法规, |
| | |具有计量法与计量学的基本常识 |
|--|--------|----------------------------|
|2 |中心主任 | 熟悉节能及节能检测业务,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至 |
| | |少有10年专业工作经验。主任1人,副主任1~2人 |
|--|--------|----------------------------|
|3 |技术负责人和 | |
| |质量保证负责 |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熟悉节能检测业务,具有五年 |
| |人 |以上的节能检测工作经验 |
|--|--------|----------------------------|
|4 |工程技术人员 | 按申请的检测业务范围,配备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
| | |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比例应不低于50%,各专业室(组)的 |
| | |负责人也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5*|检测人员 | 具备所从事检测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 |
| | |技能。经培训、考核合格,已取得节能检测员证书。各 |
| | |专业至少有2名 |
|--|--------|----------------------------|
|6*|仪表校验人员 | 取得相应资质证书,至少有2名 |
|--|--------|----------------------------|
|7 |管理人员 | 节能情报、技术标准和档案管理人员1至2人 |
|--|--------|----------------------------|
|8 |有各类人员的 | 有对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计划与要求。每年有培 |
| |技术培训计划 |训计划,培训内容一般有:节能检测法规、节能检测技术 |
| | |标准、计量法与计量学基本知识、质量观念教育、各项专 |
| | |业检测技术等等 |
------------------------------------------
五、环境条件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1 |检测实验室的 | (1)实验室(包括化验室及仪器室,下同),其环境 |
| |环境条件 |(温、湿度和其它要求)应满足相应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 |
| | |管技术要求。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 |
| | | (2)需要更衣换鞋的实验室保持衣、鞋的清洁。 |
| | | (3)仪器室内应有供检查仪器用的试验台(桌)。 |
| | |不能将实验室兼作检测人员办公室。 |
| | | (4)实验室应有防火安全措施,化验室应有通风设 |
| | |施,压力气体及化学药品的放置应合乎安全管理要求。 |
| | | (5)噪声大的试验设备应与操作人员的工作间隔 |
| | |离,工作间的噪声不得大于70dB。 |
| | | (6)三废处理应满足环保要求 |
------------------------------------------
六、规章制度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 | | |
|1 | | 有岗位责任制度 |
| |各级人员的岗 | (1)应明确各部门(与组织机构框图相对应)的职 |
| |位责任制 |责范围及质量责任。申请检测内容所对应的检测功能 |
| | |及计量认证所提出的技术管理要求,必须具体落实在机 |
| | |构内部各有关部门。 |
| | | (2)应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检测 |
| | |机构负责人(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各部 |
| | |门的负责人、一般检测人员、仪器设备管理员、资料(档 |
| | |案)保管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
|--|--------|----------------------------|
|2 |有保证质检公 | (1)有检测结果出证不受行政干预的规定。 |
| |正性的措施 | (2)应有检测人员不能从事与检测业务有关的技 |
| | |术开发、技术改造或可能影响检测公正性的其他工作的 |
| | |规定。 |
| | | (3)对检测人员有秉公办事、遵守职业道德、为被 |
| | |检测单位技术保密的工作纪律要求,违者有惩治措施。 |
| | |对所有检验工作提供相同的质量水平,不受关系、部门 |
| | |的影响 |
|--|--------|----------------------------|
|3 |仪器设备使用 | 有检测用仪器设备(如有计量检定业务,还应包括 |
| |管理制度 |标准物质,计量标准器具)的验收、使用、检定,保管、报 |
| | |废制度 |
|--|--------|----------------------------|
|4 |内部工作文件 | 有检测机构内部工作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各项规 |
| |的制定、颁发、 |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等)的制定、颁发、修改制度,并明 |
| |修改制度 |确有关程序相应的负责人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5 |技术档案管理 | (1)技术档案包括: |
| |制度 | ①国家、部门、地区有关能源管理与节能检测方面 |
| | |的文件、政策、法令、法规; |
| | | ②有关节能检测的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包 |
| | |括相关标准、参考标准; |
| | | ③检测实施细则; |
| | | ④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检定证书、仪器设备验 |
| | |收、使用、检定、维修、报废记录; |
| | | ⑤仪器设备台帐及仪器设备一览表; |
| | | ⑥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检定证书、仪器设备验 |
| | |收、使用、检定、维修、报废记录; |
| | | ⑦检测报告与检测原始记录; |
| | | ⑧用户反馈意见及处理结果; |
| | | ⑨检测报告发放登记; |
| | | ⑩与检测有关的其它技术资料。 |
| | | (2)有技术档案的建档、借阅、复制、销毁具体 |
| | |规定。 |
| | | (3)各种技术档案均有规定的保存期。 |
| | | (4)有技术保密规定 |
| | | |
|--|--------|----------------------------|
|6 |检验样品的管 | 检验样品包括采样(或送样)化验的各种燃料、灰渣 |
| |理制度 |及其它化验样品,也包括节能产品的抽验样品。对交 |
| | |接、保管、验后处理等,应有具体规定 |
|--|--------|----------------------------|
|7 |实验室管理制 | 对实验室(包括化验室、仪器室)的安全、卫生、环境 |
| |度 |条件的保持、易燃易爆及有毒药品的保管等,应有具体 |
| | |规定 |
------------------------------------------

续表
------------------------------------------
|序号| 评审内容 | 考 核 要 求 |
|--|--------|----------------------------|
|8 |检测事故分析 | (1)有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
| |报告制度 |要明确事故责任、处理方法及处理程序。 |
| | | (2)有现场检测安全管理制度 |
|--|--------|----------------------------|
|9 |检测工作质量 | 对受检测单位提出的检测质量申诉,应有明确的处 |
| |申诉处理制度 |理办法: |
| | | (1)明确规定受理质量申诉部门; |
| | | (2)有具体的质量申诉处理程序; |
| | | (3)明确规定可以受理的质量申诉范围; |
| | | (4)明确规定可以受理的期限; |
| | | (5)明确处理质量申诉的经济责任 |
|--|--------|----------------------------|
|10|质量管理手册 | 有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要规定检 |
| |执行情况的检 |查周期、检查主持人,并填写检查情况登记表。 |
| |查制度 | 检测机构内各部门,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测机构每 |
| | |一年全面检查一次。 |
| | | 登记表要反映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
------------------------------------------

附件二:《质量管理手册》编写说明
《质量管理手册》应是全面、系统反映节能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公正、科学、先进”为工作目标的指导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的“内部法典”性文件。它是计量认证评审工作中决定检测机构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评审内容之一。
《质量管理手册》应包括四方面内容:检测机构基本情况;部门职责与岗位责任;检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规章制度。
1.检测机构基本情况
1.1 检测机构概况
对检测机构的性质、任务、隶属关系、从事节能检测工作的历史、人员设备概况等予以简要说明,并附:
(1)节能检测机构情况简表
(2)关于组建本检测机构的上级批文或相应的文件
1.2 检测工作质量方针
(1)申明检测工作对国家负责、对被检测单位负责,出具检测结果报告以事实和检测数据为依据,确保检测的公正性。
(2)申明严格执行检测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影响检测质量的各种因素,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申明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愿意承担因本检测机构检测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1.3 检测项目一览表
申请认证时提交的《质量管理手册》可暂写申请书中申请认证项目的内容。通过认证后的《质量管理手册》,其检测项目必须以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批准的项目为准。
1.4 仪器设备表
1.5 组织机构框图
1.6 质量保证体系图
1.7 检测技术标准与检测实施细则目录
2.部门职责与岗位责任
检测机构内,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具体列出。
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有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度。
3.检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
3.1 保证第三方公正地位的组织措施
具体内容应符合《认证评审考核细则》中对规章制度的考核要求。
3.2 检测用仪器设备自身的质量控制措施
原则性地说明在仪器设备的验收、保管、使用、检定、维修、报废等方面所采取的严密管理措施,具体内容体现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中。
3.3 对各级检测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及考核措施
3.4 检测工作程序要求
(1)对贯彻执行检测技术标准及检测实施细则的要求;
(2)对检测过程中出现意外故障和干扰处理办法;
(3)对检测原始记录的要求。
原则性地说明对以上各方面的要求或规定,具体内容体现在相应规章制度中。
3.5 数据处理与检测报告编写,提出原则要求。
3.6 对检测工作质量的抽检,提出原则要求。
4. 规章制度
4.1 岗位责任制度
只写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即可。
4.2 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包括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检定、维修、报废等制度。
4.3 检测工作制度
将3.4检测工作程序要求(1)—(3),写成规章制度。
4.4 检测报告的编写、审批签发制度
4.5 检测工作质量抽验制度
4.6 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4.7 检测样品管理制度
4.8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4.9 检测质量申诉、处理制度
4.10 实验室管理制度
4.11 检测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4.12 检测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4.13 内部文件的制定、颁发、修改制度
4.14 《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
以上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应以满足《认证评审考核细则》为准,对于条款的编排不作具体规定。

附件三:检测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推荐表

----------------------------------------------------------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 测量范围 | 准确度 | 数 量 | 备 注 |
|--|-------------|----------------|----------|-----|-----|
| |煤粉等速取样装置 | | | 1 | |
|1 | | | | | |
| |煤粉筛分设备 |(200,90,35μm气流筛)| | 1 | |
| |试样分离器(缩分器) |10%缩分 | | 1 | |
| |湿度计 |180℃,250g |0.01% | 1 | |
|--|-------------|----------------|----------|-----|-----|
| | | | | |FS为满 |
|2 |燃烧效率测定仪 |0~100% |61.0%FS | 1 | |
| | | | | |刻度 |
| |烟气分析系统: | | | | |
| | | | | |V—容 |
| |O2分析仪(PMD) |0~10%,0~25%·V |±0.1%FS | 1 | |
| | | | | |积浓度 |
| |CO2分析仪(NDIR) |0~20% |2.0%FS | 1 | |
| | |0~0.1% | | | |
| |CO分析仪(NDIR) |0~1% |2.0%FS | 1 | |

| | |0~5% | | | |
| | |0~500 | | | |
| |NO分析仪(NDIR) |0~1000 |2.0%FS | 1 | |
| | | -6 | | | |
| | |0~1500×10 | | | |
|--|-------------|----------------|----------|-----|-----|
| | |0-3000 | | | |
| |SO2分析仪(UV) | 3 |2.0%FS | 1 | |
| | |0~6000mg/m | | | |
|--|-------------|----------------|----------|-----|-----|
| |烟尘测量装置(含高 | | | | |
|3 | |等速采样,重量分析 |0.0001g | 1 | |
| |精度电子天秤) | | | | |
|--|-------------|----------------|----------|-----|-----|
| |炉膛、烟气、空气温度 | | | | |
|4 | | | | | |
| |测量装置 | | | | |
----------------------------------------------------------

续表
----------------------------------------------------------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 测量范围 | 准确度 | 数 量 | 备 注 |
|--|-------------|----------------|----------|-----|-----|
| | |800~1400℃ | | |红外(光 |
|4 |炉膛温度测量装置 | |±14℃ | 1 | |
| | |1200~2000℃ | | |学) |
| |便携式数字温度计 |0~650℃ |±20℃ | 1 | |
| | | |±0.3%FS | |高温计 |
| |J型热电偶 |0~750℃ | | 20 | |
| | | |1.5℃; | |单点t- |

| | | |±0.4%·t | | |
| |E型热电偶 |0~800℃ | | 20 |被测温度 |
| | | |同上 | | |
|--|-------------|----------------|----------|-----|-----|
| |空气、烟气流量测量 | | | | |
|5 | |0-6000Pa |±1.5% | 2 | |
| |装置 | | | | |
| |数字电子微压计 |0~99.99m/s | | | |
| | |0~1kPa | | | |
| |差压传感器 | |±0.1%FS | 20 | |
| | |0~2.5kPa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